1982年12月4日,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》。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决定: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。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。

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维护宪法权威

民法典-百姓权利宝典2021-12-02

  -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            

  -贯彻落实民法典,保证好人民权益

  -以人民的名义,书写法典时代    

  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。民法典以保护民事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切实回应人民的法治需求,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民法典在系统确认民事主体所广泛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上,明确权利的行使规则,为权利实现提供有力保障。整个法典的制度和规则设计,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民法典中关于财产权、人身权、人格权等的各项规定,将民事权利法定化、具体化,使其真正成为新时代保护人民民事权利的重要法律依据。

  一、 什么是民法典?

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被称为“社会生活百科全书”,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,如果说宪法重在限制公权力,那么民法典就重在保护私权利,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、公司设立,小到缴纳物业费、离婚,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。

  2020年5月28日,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。

  2.民法典的立法过程:

  2014年10月: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“编纂民法典”。

  2015年3月: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。

  2017年3月: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。

  2019年12月: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(草案)》,并决定将民法典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。

  2020年4月: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对民法典草案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。

  2020年5月:民法典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。

  3.民法典分为几部分?

  民法典草案分为7编和附则,共1260条,总计10万余字。

  依次为:总则、物权、合同、人格权、婚姻家庭、继承、侵权责任、附则。

  总则通过提取公因式的方式,规定了有关民事权利的共通性规则,包括权利的主体、权利的发生、权利的限制等。

  4.用民法典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难题?

 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,被誉为“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”和“保障民事权利的宣言书”。几乎所有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,民法典的诞生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。

  ①离婚太冲动?30天内可撤回!

  法条: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,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,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。

  ②孩子给游戏大额充值?可退款!

  法条: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、追认。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,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。

  ③职场/校园性骚扰?勇敢说NO,法律撑腰!

  法条:机关、企业、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、受理投诉、调查处置等措施,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、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。

  ④高空抛物伤人频发?守护好“头顶上的安全”。

  法条: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伤害的,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。

  ⑤APP过度处理个人信息?保护更严格!

  法条: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,应当遵循合法、正当、必要原则,不得过度处理。

  ⑥借一万还十万?网贷被套路不用怕!

  法条:禁止高利放贷,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。

  ⑦小区电梯广告收益归谁?业主共享!

  法条:建筑单位、物业服务企业或者其他管理人等利用业主的共有部分产生的收入,在扣除合理成本之后,属于业主共有。

  5.民法典如何守护我们的一生?    

  ①出生——继承权

  《民法典》总则编规定,涉及遗产继承、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,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;但是,胎儿娩出时为死体的,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。这一规定充分保护了胎儿的合法权益,也更有利于其未来健康成长。

  ②18岁——校园贷

  《民法典》第六百八十条就明确规定:禁止高利放贷,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。相关法律规定: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%,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,人民法院应予支持。所以,借1万还10万,利率肯定是超过了国家规定的,人民法院肯定是不予支持的。

  近年来,“校园贷”“套路贷”等频发,高利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。民法典草案禁止高利放贷,表明了国家鼓励人们投资实体经济,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,解决因高利放贷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。

  ③22岁——见义勇为

  现实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发生,“扶不扶”“救不救”一度困扰公众。

  《民法典》第一百八十三条规定: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,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,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。没有侵权人、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,受害人请求补偿的,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。而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: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。

  民法典,熔铸中华民族的“精气神”。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,不会让仗义出手者陷入法律与道德困境。民法典鼓励见义勇为,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,明确了减免救助人责任,有助于减轻人们见义勇为时的顾虑,不让“英雄流血又流泪”。

  ④24岁——头顶上的安全

  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人员受伤、财产损失让不少人心惊胆战,如何守护“头顶上的安全”?

  《民法典》第一千二百五十四条规定: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。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,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;经调查难以确定具体侵权人的,除能够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的外,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给予补偿。

  民法典作出这一规定,意味着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他人损害的,如果不能明确责任人,那该楼业主都有可能要被追偿责任。这为受害人提供了“兜底”保障,同时为补偿人进一步追偿提供了法律依据,妥妥的守护住大家“头顶上的安全。”

  ⑤29岁——离婚冷静期

  都说冲动是魔鬼,结婚离婚都不是儿戏,为减少轻率离婚、冲动离婚,民法典引入了“离婚冷静期”。

  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七十七条规定: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,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,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。前款规定期间届满后三十日内,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;未申请的,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。

  近年来,关于“离婚冷静期”的讨论不断。舆论观点形成两派,一派认为在“闪婚闪离”盛行的当下,设置离婚“时间门槛”很有必要;对立方则认为这是限制离婚自由,以极少数人的婚姻问题强迫绝大多数人为此买单。离婚冷静期有利于尽可能挽救一段婚姻,避免有些人因为一时冲动而草率离婚,维护和促进婚姻家庭关系的稳定。有夫妻反复“离结”多次,在婚姻退出过程中设个“坎”,也是对婚姻中的双方一种保护。

  离婚不仅是解除双方的婚姻关系,它还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、老人赡养以及家庭的财产分割、债务承担等问题。之所以引入离婚冷静期,为离婚设置‘时间门槛’,是为了给婚姻双方一个机会,再次慎重审视婚姻生活,思考矛盾是否无法调和,想清楚自己到底想不想离婚,离婚是否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达,有了这些思考之后再决定。但是离婚冷静期不能一刀切,应视不同情况应用。对于那些在一定时期内反复多次离婚、复婚的夫妻、“90后”闪婚、闪离的夫妻、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夫妻、一方患病或存在生活居住困难的夫妻等等,都可以适用离婚冷静期;而对于那些存在家庭暴力、遗弃等状况的婚姻,不适用离婚冷静期,当事人应当及时寻求法律救济,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。

  ⑥33岁——个人信息保护

  《民法典》第一千二百二十六条规定: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对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保密。泄露患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,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的,应当承担侵权责任。

  在数字化时代,面对人肉搜索、垃圾短信、电信诈骗等挑战,民法典又有哪些规定呢?

  民法典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,并规定个人信息利用的基本规则,让个人信息使用有法可依,将有效遏制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的乱象。

  《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三十五条规定:处理自然人个人信息的,应当遵循合法、正当、必要原则,不得过度处理,并符合下列条件:(一)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,但是法律、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;(二)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;(三)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、方式和范围;(四)不违反法律、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。

  ⑦40岁——未成年人给游戏大额充值可追回

  《民法典》第十九条规定: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,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、追认,但是,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、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。第二十条规定: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,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。

  ⑧54岁——居住权

  “以房养老”是当下的热点话题。为了保障老年人的权益,《民法典》第三百六十六条规定:居住权人有权按照合同约定,对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、使用的用益物权,以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。第三百六十八条规定:居住权无偿设立,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。设立居住权的,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。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。第三百六十九规定,居住权不得转让、继承。设立居住权的住宅不得出租,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。

  《民法典》的颁布让另一种生活中的常见纠纷也能得到妥善的解决——老人子女与保姆争夺房产大战。生活中,一些保姆确实尽心尽力照顾了老人,老人在去世前也想为保姆留下点什么,他就可以去登记机构为保姆登记居住权,这样一来,老人的子女也不能将保姆赶走了。

  居住权是民法典首次设立的,以往的法律都没有相关的规定。可以说,居住权扩大了老人的生活空间,未来还有可能打通养老产业、房地产的产业空间,甚至催生新的养老模式。未来,居住权制度还有进一步完善的可能。例如,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居住权合同主要应当包含哪些内容、当事人对这些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、依据什么样的规则去进行补充或者是确定等等…如何理解公租房、谁能享受公租房的居住权,都是立法当中需要深层次考虑的问题。还有公租房的承租人、其家庭成员享有居住权,但家庭成员之外的人比如同住的孤寡婶婶等,是否也具有居住权?目前也还需要进一步细化。

  ⑨70岁——立遗嘱

  根据《继承法》第十七条的规定遗嘱有以下几种方式:公证遗嘱、自书遗嘱、代书遗嘱、录音遗嘱、口头遗嘱,是没有打印遗嘱的。

  而这次民法典增加了打印、录像等新的遗嘱形式:打印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。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遗嘱每一页签名,注明年、月、日。以录音录像形式立的遗嘱,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见证。遗嘱人和见证人应当在录音录像中记录其姓名或者肖像,以及年、月、日。

  6.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:

  ①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;

  ②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;

  ③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;

  ④是增进人民福祉、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。